時間: 2021年06月27日 19:13 | 作者:單號無憂 | 來源: 單號無憂物流網| 閱讀: 70次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聯網經濟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南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0月6日
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聯網經濟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推動“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南通”取得重大進展的關鍵時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和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重要階段。為進一步把握國家“互聯網+”戰略發展機遇,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建設,全面推動信息化、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根據《南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聯網經濟發展規劃》。本專項規劃是南通市“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通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互聯網發展戰略部署、編制信息化和互聯網領域相關專項規劃的指導性文件。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時期,南通市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升級,兩化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顯著,社會信息化全面提升,信息產業創新發展,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社會管理服務的全面提升。
?。ㄒ唬┬畔⒒A設施加快升級
“十二五”期間,大力推進寬帶南通、無線南通、光網南通、高清南通、三網融合城市建設,全市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不斷加快,建設水平躍居全省第一方陣。繼蘇州、南京之后,開通了南通互聯網國際通信專用通道,成為省內第三家跨上“國際專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城市。完成南通主城區信息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從源頭上解決了基站選址難、管線鋪設難、信息孤島、重復建設等問題。加快了城域網智能化改造,大幅提升了傳輸交換和智能調度能力,適度超前部署了光纖寬帶接入網絡,基本建成了以3G/4G為主、以WLAN為補充無線高速寬帶網。市區免費WIFI服務項目有效覆蓋了政務中心、文化場所、旅游區域、大型商圈、交通樞紐、醫療機構等公共和熱點區域。截至“十二五”末,全市IP城域網出口帶寬達2130G,城市百兆光網覆蓋率達98%,網易,農村20M光網覆蓋率達45%,比“十一五”期末分別增長了20倍、10倍、8倍,增幅全省第一。全市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固定寬帶、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分別達到220、798、200、623萬戶,全市移動通信基站達到23403個,4G基站9964個,WIFI熱點總數達到16112個,總量位居全省第四。全國一流、蘇中第一的蘇通云計算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出口帶寬達到200G,可容納25000臺服務器。
?。ǘ﹥苫疃热诤先嫱七M
“十二五”期間,南通市建立了政府、園區、企業多層面“兩化融合”推進機制,不斷深化企業信息化集成與協同應用,全市兩化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順利推進,列入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10家,其中,2家企業通過首批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截止“十二五”末,南通市累計創建省兩化融合示范區6個、省兩化融合試驗區7個,培育市級兩化融合示范區6個;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30家,試點企業237家,居全省前列;培育認定市級示范試點企業218家;全市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到了32.1%。大力開拓電子商務和智能物流市場,家紡板塊成為全市電商發展的主力板塊,2021年,疊石橋、南通家紡城分別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130億、120億元。羅萊家紡實現網上銷售5.3億元,同比增長23%,“雙11”活動8小時破億,全天成交額1.9億元,銷量居同類產品第一名。各縣(市)、區積極培育自建電商平臺或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擴大企業銷售渠道與品牌效應。崇川區全力打造電商港,移動電商、數據應用、云計算、跨境貿易、電商培訓、電商創業、電商實訓以及金融物流類企業云集,集聚了以蘇寧云商易購、淘金信息等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企業300余家。港閘區天安數碼城建立了“阿里巴巴?南通(天安)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海門市鼓勵企業與第三方知名平臺企業合作,推動了電子商務進商超、社區和農村。海安縣全力打造“阿里巴巴·海安產業帶”。
?。ㄈ┲腔鄢鞘薪ㄔO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南通市成為全國唯一獲得“中歐綠色智慧城市、國家智慧城市”兩個國家級試點地級市,與巴薩羅那、深圳等城市同獲首屆“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先行獎”,創新做法被新華社智庫譽為“智慧城市2.0”建設南通樣本。借鑒歐盟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及實踐成果,制定了《南通市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在全省率先形成以“市民、企業、政府”為三大服務對象,智慧經濟、智慧人文、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生活“六大板塊”,服務、管理、設施、舉措“四大維度”,信息安全、運營保障“兩大體系”的智慧城市整體規劃框架。創新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模式,成立了南通信息化發展有限公司,設立南通智慧城市建設專項資金,建立了“政府引導、社會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資機制,形成了“專業公司(南通信發公司)、協調機構(智慧城市領導小組)、投融資機制”“三位一體”的南通智慧城市建設運營保障體系。按照“以建設促進應用、以應用培育產業、以產業支撐建設”的理念,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的IT、ICT企業來通對接洽談,推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與智慧化應用聯動發展。清華大學江億院士、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哈工大歐進萍院士等智慧城市專業團隊進駐南通。與臺灣電電公會合作,建成全國首家兩岸智慧生活體驗館,促進兩岸智慧產業互動并進、合作發展。舉辦中國南通智慧城市設計大賽,為全球創業者對接南通千億級建筑業市場,祥聯智能、易托邦智能、堂朔建筑等一批獲獎成果落地發展。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及公共信息平臺、南通中小企業云平臺、港閘隆興佳園智慧社區、智慧教育實驗基地、“慧學南通”應用體系、區域衛生信息交換平臺、市民卡工程等重點智慧項目取得階段性建設成果。
?。ㄋ模┥鐣畔⒒嫱七M
政務信息化建設有序推進。建成了覆蓋全市所有黨政機關部門和財政供養單位的電子政務網絡,完成了與市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信息系統、市行政審批服務平臺的集成工作。成立了全國首個地級市行政審批局,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合并審查、集約審批、一站辦結”的審批模式。啟動了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和公共信息平臺、數據整合與共享項目以及政務網絡與信息安全綜合管理平臺建設。社會治理信息化取得突破。交通運輸系統形成了“三個一”、“三個管家”的信息化建設模式。電子口岸關檢“三個一”查驗協作系統功能全國領先。數字化城管率先在全省實現縣(市)、區全覆蓋。環保行政權力網上運行、移動許可、移動執法等重要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國土資源實現“一張圖”以圖管地。市區肉品流通追溯體系實現了生豬供應、屠宰加工、豬肉零售的全過程監管。社會事業信息化穩步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穩步推進,“三通兩平臺”加快建設,全市70%的中小學校建成數字化校園合格學校,“寬帶網絡校校通”開通學校數達100%,“數字資源班班通”開通班級數達96%。建成數字化民政社會服務平臺和養老服務信息網絡,統籌民政系統對外服務功能,實現了老年人居家呼叫系統和應急救援網絡全覆蓋?;诰用窠】禉n案的市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基本建立?!罢粕喜┪镳^”、“移動圖書館”、“文化南通”等一大批數字文化應用順利上線。信息惠農強農邁出嶄新步伐。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大田種植等領域物聯網加快應用,一批農業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建成投入使用。農產品電子商務市場開拓取得新進展,與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平臺開展廣泛合作,擴大了優質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
?。ㄎ澹┬畔a業加快創新發展
“十二五”期間,南通市信息產業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21年,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1806.7億元,比“十一五”增長96.5%,總量繼續位居全省第四;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完成業務收入151.6億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1.2倍。全市建成了南通、如皋、海安軟件園以及綜藝數碼城、長江智谷等一批高端特色產業園區,吸引了百度、浪潮、中創、中興、軟通動力、神州數碼、SAP、大唐、凱捷等一批業內知名企業和盛德科技、澤陽智能、華建智能、得得空間等成長型ICT企業落戶,落戶企業數量全省領先。本土互聯網企業快速興起,優獲云菜譜、淘金時代、指動信息、星無線、云端網絡等企業成為餐飲消費、電商服務、生活服務、創業服務等領域具有發展潛力的典型代表。電子信息產業走出了差異化發展的道路,以中天科技為龍頭的光纖和光電子產業、以江海電容器為代表的電容器產業、以南通富士通為代表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行業、以林洋電子為代表的智能電網計量產品和終端產品都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行業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踩U象w系初步建立
“十二五”期間,南通市建立健全了市、縣兩級網絡和信息安全協調工作機制,建立南通市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大力推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制度,定期開展黨政機關保密檢查、政務信息系統安全檢查和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檢查,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整體提升。全市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基本形成,建成了市政務網絡與信息安全綜合管理平臺,通過網站遠程監測系統、僵尸網絡監測系統、WEB應用性能監測系統對黨政機關網站和重要信息系統的WEB安全漏洞、信息安全事件和服務器性能進行監測,感知區域內僵尸網絡的態勢,有效支撐日常和應急狀態下的信息安全監測預警和綜合管理工作。公務人員信息安全和保密培訓普遍開展,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全市信息化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笆濉逼陂g,南通市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與其他省市相比,我市信息化應用深度和廣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信息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化推進統籌協調機制雖已初步建立,但政府部門信息化項目“自采、自用、自成體系”的“三自”現象仍然存在,信息孤島和投資浪費現象時有存在,信息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力度有待進一步增強。多數企業信息化發展處在單項應用階段,信息化集合集成應用和智能化應用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項目建設標準規范缺失,系統互聯和信息共享存在系統、數據標準等障礙。缺乏信息化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體系,企業信息化培訓機制缺失,難以滿足產業轉型升級人才支撐需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較小,龍頭企業偏少,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力有待提高,對全市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信息化發展和智慧城市的支撐能力不足。全社會對信息安全認識不到位、意識不強、自我防范能力不足,黨政機關和重要基礎信息網絡設施主管和運營部門在信息安全防護上技術手段和措施不足,信息安全資金投入不足且存在浪費現象,信息安全監管基礎設施能力有待提升。
二、面臨形勢
從產業政策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市信息化發展處于重大信息化政策紅利集中釋放期。國家和省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工作,十八大以來,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智能制造、供給側改革等領域連續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和政策文件?!笆濉逼陂g將是這些政策貫徹落實的重要時期,這將為我市創新信息化發展業態,加快轉換發展動力,推動由經濟大市向經濟強市跨越提供重要的政策紅利。此外,我市處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城市群、沿江和沿海經濟軸帶雙重交匯點上,諸多國家戰略政策疊加效應集中釋放,將合力加速信息化發展。
從產業融合來看,產業加快融合變革創新發展為我市信息化發展突破提供了可能。信息產業變革周期加快,產業競爭新優勢加速顯現,新業態和新模式層出不窮,為我市在新一輪信息產業發展中搶占先機、把握發展主導權提供了有利時機。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成熟,正在與傳統產業廣泛融合,為我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塑造經濟發展新優勢提供了新動力。
從產業規模來看,龐大的產業經濟規模將為信息化發展提供經濟支撐。我市經濟規模龐大、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產業融合創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加快布局,信息技術服務業規??焖賶汛?,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推進,人民生活消費水平持續提升,為我市推進信息化發展奠定了較強經濟基礎。
從產業布局來看,周邊地區信息通信產業發展趨勢給我市布局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帶來了壓力。全國各地均已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周邊地區都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布局,融合創新成果遍地開花,相互趕超的競爭態勢必然會弱化我市現有比較優勢,給我市信息化發展帶來更大壓力。信息產業一直是支撐信息化發展、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載體,我市信息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在搶占新一輪產業變革發展主導權中勢必面臨更多困難和挑戰。
從產業人才來看,信息化高端人才引進困難將是我市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短板。從全國范圍來看,人才缺乏一直制約著三線城市各項事業的發展,周邊上海、南京、蘇州等一、二線城市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地域優勢,有條件制定優厚的人才扶持政策,給我市引進信息化發展緊缺人才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
三、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br>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推進供給側改革和國家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為契機,以發展信息經濟為主線,大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各領域的深度應用和融合創新。著力加強信息網絡設施建設,提升信息經濟基礎設施支撐能力;著力推進產業互聯網化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著力加強社會管理應用創新,提高政府社會協同治理能力;著力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提高信息惠民水平;著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挖掘創新驅動、融合發展新潛力,打造智慧轉型、綠色發展新優勢,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ǘ┗驹瓌t
1.政府引導,市場主導
強化政府在信息化規劃布局、頂層設計、規范標準、信息共享、業務協同、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資金引導。完善市場準入機制,減少政府對市場運行和資源配置的直接干預,營造公平、開放、合作的氛圍,調動市場主體投資積極性,形成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引領、市場化運作的信息化推進模式。
2.需求牽引,創新機制
堅持以應用需求為導向,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城市運行、社會管理、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的現實需求推進信息化建設,優先安排人民生活和企業經營中最迫切的項目。同時,推進建設模式、投融資機制和運維管理模式等創新,通過創新技術應用和體制機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創造潛力、創業活力。
3.深度融合,智能轉型
圍繞我市打造“3+3+N”產業體系,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加大對高端紡織、船舶海工和電子信息等傳統主導產業智能化改造,推進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培育壯大信息經濟,推動智慧型和融合型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支柱。
4.統一標準,共建共享
加快推進信息化相關標準規范建設,確保數據標準、接口標準、平臺標準、網絡標準、運維標準、管理規范、服務規范的統一,促進信息共享、服務集成和管理高效。強化信息化項目共建共享,充分利用政策手段和市場機制,促進部門大合作、項目大集成、網絡大統一、數據大開放、業務大協同,防止重復建設、投資浪費、信息孤島和業務分割。
5.可管可控,確保安全
堅持積極防御、綜合防范,正確處理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的關系,跟蹤、研判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帶來新的安全問題,綜合利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著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ㄈ┌l展目標
到2021年,全市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初步形成以“產業加速發展、網絡安全泛在、應用豐富普及、發展集約高效”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發展新局面,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府事務、公共服務、百姓生活等領域廣泛應用,以人為本、智慧感知、融合創新的智慧南通基本建成,適應信息化融合創新的體制機制逐步形成,信息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南通市成為江蘇省互聯網產業新技術、新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創新中心和新的增長極,信息化發展指數達到94。
——信息基礎設施性能大幅提升。打造全光網城市,建成無線、寬帶、泛在、安全的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全市IP城域網出口帶寬達4000G,第四代移動通信實現鄉鎮(街道)、行政村全覆蓋;城鎮光纖入戶率達到100%,城鎮居民家庭寬帶接入平均速率達到1000M;農村光纖入戶率達到80%,農村居民家庭寬帶接入平均速率達到100Mbps。北斗區域數據中心基本建成,實現2萬臺服務器規模數據承載能力。北斗地面增強系統基本建成。蘇通產業園云計算中心、南通云計算中心、南通中小企業云平臺等功能性基礎設施全面建成。
——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商務、制造、金融、能源等領域信息化應用水平大幅提升,基于互聯網融合創新業態加速發展,跨界融合型企業大量涌現,大數據服務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管理和網絡化服務水平大幅提升。規模工業企業電子商務銷售和采購額超過1000億元;全市網絡零售額達到400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
——信息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軟件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600億,培育出1~2家全國知名的互聯網信息服務企業。智能終端、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新一代智能硬件制造能力大幅增強,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崇川東方智谷云計算中心、港閘區市北科技城云院、通州家紡電子商務云服務基地、開發區國際數據中心產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中小企業云服務基地、如皋建筑行業云服務基地等云計算特色產業集聚區等初步建成,加快蘇通云計算、中興大數據為代表的云計算產業發展,形成300億產業規模。通信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
——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交通管理、公共安全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得到深度應用,建立起支撐城市運行的智慧管控體系,城市運行依托網絡平臺實現實時感知、精準控制和智能管理。分享經濟、體驗式消費、遠程服務、在線服務等新服務模式快速普及,線上線下服務對接更為緊密,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城鄉服務更加均等化,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提升。
——信息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行業監管、數據開放、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改革加快推進,誠信南通社會信用體系基本建成,公共信息資源得到充分共享和開發利用,制約信息化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障礙和政策瓶頸得到有效化解。適應新技術發展的信息安全新型保障體系基本建成,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和信息系統安全檢查制度普遍建立,網絡信任體系、市級政務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監測預警體系、信息安全事件應急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和應急能力全面增強。
“十三五”期間信息化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名稱 2021年 2021年 年均增速 [累計] 屬性 信息化發展指數 86.2 94 預期性 信息基礎設施 城域網帶寬(G) 2130 4000 13.4% 預期性 城鎮光纖入戶率(%) 98 100 —— 預期性 農村光纖入戶率(%) 50 80 —— 預期性 城鎮居民家庭寬帶接入平均速率(Mbps) 100 1000 —— 預期性 農村居民家庭寬帶接入平均速率(Mbps) 50 100 —— 預期性 產業轉型升級 電子商務交易額(億) 500 1000 40% 預期性 網絡零售額(億) 150 400 33% 預期性 信息通信產業 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億) 1806.7 3000 10.7% 預期性 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億) 151.6 600 31.7% 預期性 通信業主營業務收入(億) 62 100 12.8% 預期性